夏各庄镇贤王庄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力争将党支部建设成为农村基层战斗堡垒,坚持“党支部 ”模式,使党建与基层治理融合、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与乡风文明建设相融合,激发了基层党建活力,走出了一条独具乡村振兴特色、群众致富安乐的和谐幸福之路。 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党组织发展后劲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建设就得靠制度。”这是村书记牛国臣同志在“两委”会上最常说的一句话。贤王庄村“两委”班子始终把基层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和关键点,以新视角加强党员队伍能力,组织村优秀党员干部到其他镇、区的优秀基层党支部参观学习;以新感受维护党员队伍建设,在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村里都会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动员力、凝聚力,推动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贤王庄村党支部连续五年被评为“五好党支部”;2018年7月,被平谷区委、区政府评为“农村民主管理先进集体”;2021年1月,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村”。 村“两委”干部付兴深有感触地说:“以前做基层工作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现在大家转变了观念,在强调村党支部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党员主体推动作用,形成了‘火车要加速,要靠动车组’的新思维,促使党建这列火车动力更足、跑得更快。” 划分网格 推进民生工作深度融合 贤王庄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中心工作”推进模式。结合村情实际,将贤王庄村划分为4个片区12个“微网格”,由村“两委”干部进行包片、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实现“人人都有责任田”。利用卫星图对全村房屋进行摸底,对每间房屋的户主及家庭状况、常住人口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对基层治理涉及该户的各项内容进行汇总,作为开展各项政策宣传、扶贫帮困、治安巡查、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数据。贤王庄村积极利用“微网格”推动基层治理“共建”“共享”。 曾有村民向网格员反映:“咱们村里的这条小河沟,常年有倾倒的垃圾、掉落的枯枝落叶,大家都不敢从这儿走,赶上阴天下雨,臭味更加刺鼻,太影响环境了。” 在接到多位网格员反映村民呼吁治理河道的意见后,村“两委”班子决定立刻开展治理行动。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贤王庄村争取到了区水务局的相关项目资金,不久后,一条绕村的清水河令村民们眼前一亮。 现在村北石河治理一期已经完工,昔日的干河沟摇身一变,成了一条绕村“清水河”,不但美化了环境,而且为雨季的泄洪增加了畅通水道。为方便群众休闲健身,河边靠村一侧铺设了步道、架设了小桥。随着河道内水量不断增加,河道内栽植了荷花、睡莲等植物,使这条护村河更加靓丽起来。 创新方式 推动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贤王庄村立足近300年的红薯种植历史传统,逐步摸索出了传统农产品在现代农业新背景下产业发展的正确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红薯特色产业。通过开发“红薯酒、红薯叶茶、红薯淀粉、酸辣粉”等系列产品,注册“贤王庄”“醉薯贤王”“贤王粉庄”等多个品牌商标,连续三年成功举办红薯文化节,在京郊范围内有了广泛的品牌声誉。 贤王庄村党支部探索建立了“党支部 合作社 农户”三位一体产业发展模式,2020年成立贤王庄农业产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制定了统一的甘薯生产标准和质量标准。由贤王庄村党支部统一组织引领,合作社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种苗、统一收购营销、统一品牌包装,各家农户分散存储,由此实现贤王庄红薯产业的“一分六统”,完成产销闭环。在保障红薯品质的同时,切实保护薯农的权益。该村红薯由原来的1元左右一斤到现在最基本的3元一斤,平均下来每家每户至少增长了15000元左右的收入。为了切实保障薯农的权益,合作社还建立了集中收购、订单生产、年底分红三大联农带农机制,将“小红薯”做成了大产业,由此走上了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之路。 尊老敬老 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为弘扬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贤王庄村成立了“慈孝堂”。在贤王庄村的第一届红薯文化节上更是以“孝老·敬老·爱老”为主题,邀请村内1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品尝红薯养生宴,以此来传承孝老敬老的传统文化,推动慈孝文化、孝老敬老文化在新时代年轻人心中形成榜样示范作用。 “慈孝堂”的成立,在贤王庄村内营造了知慈孝、行慈孝、扬慈孝的良好氛围,不仅能够让村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鳏寡孤独的老年人都得到帮扶,实现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良好乡风文明建设。在文明城区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之时,贤王庄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为老人义务理发、打扫卫生、代买生活用品等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在村内营造出和谐家庭、文明村庄的良好氛围。
|